河南舞阳:城隍庙见证历史变迁

漯河日报

2021-03-29 11:11:19

作者:张晓甫 范子恒

舞阳城隍庙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,总面积3800余平方米,坐北朝南,主体建筑有拜殿、威灵殿、寝宫、东西厢房、东西廊房、钟鼓楼等。院内文物及景观有汉代画像石、明代重修城墙时收购石磙用的大石权(秤砣)、清代铸造火炮——红衣大将军、乾隆御碑及“一步两眼井”等。2021年3月21日,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建筑。

建于元朝 历经多次重修

据《舞阳县志》和碑刻记载,元朝至大四年(公元1311年),达鲁花赤(元官职名)按摊不花为祭祀城隍神而建庙。明朝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,明清屡经修葺扩建。

城隍庙大门 范子恒 摄

1927年至1937年,舞阳县农民招待所、河南青年救亡协会、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。抗日战争时期,范文澜、姚雪垠、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。新中国成立后,这里成为全县召开大会、培训干部的场所,称作“西部会”。1984年,县政府把这些古代建筑移交文物部门管理,并不断进行维修,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地。

走进大院,拜殿西侧的一个石碑上清楚地记载了城隍庙最早建造时间、重修时间,阐述了重修的背景、原因和主要参与者等。

“城隍庙里面供奉的主要是一些忠义正直之士。各个地方的城隍庙里供奉的人物也不一样。”舞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康耀辉告诉记者,舞阳城隍庙到底供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,但民间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刘邦的大将纪信,另外一种说法是舞阳侯樊哙。

城隍庙内风景 范子恒 摄

进入正门,威严的拜殿映入眼帘,整个门庭风格古朴,木质门楼完全用卯榫镶嵌而成。拜殿是城隍庙内建筑精品,面阔五间,歇山顶,弧脊,四周施斗拱二十四朵,散斗呈菱形。整个建筑由四根角柱、十二根檐柱擎撑,精巧而华丽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。

据《舞阳县志》记载,舞阳城隍庙原有的建筑规模相当大。当时庙前有一座过门石牌坊,匾额上书“不由人算”四个大字,匾额之下是一个石刻算盘模型。

站在城隍庙门前,遥想当年那高高的石牌坊上“不由人算”四个大字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,相信有很多起了贪念贼心的人在这四个字前顿悟己非,及时回头。如今石牌坊虽已不复存在,可道理还在。

红色基因传播地

在里面的舞阳县党史展馆,记者看到,这里精心制作的20多个展板图文并茂,反映了自192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舞阳县党组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斗争历史,再现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、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。

城隍庙如今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范子恒 摄

“当时豫中各县的抗日救亡热潮,尤以舞阳青年救亡工作开展得最为轰轰烈烈。1937年,舞阳县青年救国会就在城隍庙成立了。”舞阳县史志档案局党史股股长王春生介绍说。

1937年10月,在北平上学的臧文德、陈麟堂等回到舞阳,酝酿成立一个全县性的青年救亡团体。11月初,他们联合在开封、信阳等地上学的青年学生50多人,在县城西大街城隍庙成立了舞阳县青年救国会。

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聘请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理事会,并成立话剧团、歌咏队,利用庙会、集市、节日等时机,巡回演出《前夜》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《劝夫从军》等剧目,激励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截至1938年6月,舞阳县共建立43个青年救国会组织,6000余名会员活跃在全县城乡各个角落,成为河南省青年救亡工作典范。

中共河南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于1938年6月5日至11日在舞阳召开了全省青年救亡团体代表会议。6月11日,大会向全国发表了《河南青年救亡协会成立宣言》。

城隍庙内建筑 范子恒 摄

1938年秋,国民党当局下令取消各地抗日救亡团体。舞阳县青年救国会在近一年的活动中,以多种形式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,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,歌颂了人民群众不甘外侮、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,唤起了全县广大青年及群众的抗战意识,为党的抗战政策在舞阳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发展、鼓励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沐浴着明媚的阳光,在蓝天、翠柏、红花的衬托下,记者耳边仿佛响起了阵阵钟鸣,倾诉着舞阳县的光辉历史,传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(漯河日报记者 张晓甫 范子恒)

(原载于2021年3月26日《漯河日报》5版)


778浏览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
云上舞阳客户端

立即下载